NEWS
集团要闻
赓续红色血脉 让伟大抗战精神永放光芒
“由南到北一条龙,不让咸潮到阜东;从此不闻冲家祸,每闻潮声思宋公。”这首流传于苏北沿海的民谣,仅用28个字,既道出了昔日盐城沿海人民深受海潮之苦的艰难岁月,也铭记下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修筑海堤、开建盐场的历史伟绩。
追溯革命足迹 感悟初心使命
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
新滩盐场位于“宋公堤”北遗址旁,诞生于抗日烽火岁月,是由新四军创办的经济实体。1941年,新四军开辟盐阜抗日根据地,为解决根据地的军需民用,新四军和民主政府采用民办公助的方法在场区拓建晒盐池滩,以新四军的“新”字开头,又为与敌占区盐滩相异而名,亦有新生之意,故定名为“新滩盐场”,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。
抗战时期所产食盐首先偿还“宋公堤”修筑债券,然后保障新四军3师将士生活所需,缓解新四军军费燃眉之急。80多年来,新滩盐场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,并且修筑新四军盐工塑像、创办“宋公堤纪念馆”等,为地方红色文化传承作出了积极努力。
1944年5月,中国共产党新滩支部委员会在玉华所诞生,成为江苏淮北盐场第一个党支部,从此,新滩盐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日益发展壮大,至抗战胜利结束时,年产盐达到80万担,年向联合政府上缴盐税达4000万元华中币,被誉为“华中金库”。
“新滩盐场是淮北盐场唯一的红色根据地,时称‘淮北盐场的小延安’。”今年101岁的新滩盐场抗战老党员王恒屯,手捧着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激动地说。
驻足观展忆史 触摸往昔峥嵘
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在苏北抗战史上,宋公堤作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,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与重要作用。
在新滩盐场宋公堤纪念馆内,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照片、一件件饱含回忆的革命文物、一页页泛黄的文献资料,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,带领大家穿越时空,追寻红色足迹、感悟信仰力量、淬炼党性成色。
抗日战争时期,以宋乃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,带领盐阜区上万民众修筑一条全长45公里的捍海长堤,沿海地区百姓万众欢腾,将海堤命名为“宋公堤”。改水治土、种粮、植棉、取鱼虾、办盐场……有了宋公堤的护佑,沿海百姓生产生活有了保障,从此兴垦种植、安居乐业。这是新四军到盐阜地区后为人民群众办的一件大实事,也是我们党一心为民的历史见证和生动缩影。其修筑过程中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党史故事,不仅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、共命运的动人篇章,也彰显出深厚的盐场军民鱼水情。
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奋进力量
铭记历史,展望未来。
海盐生产是海水利用风能和太阳日照蒸发的纯天然物理生产。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分为纳潮、扬水、制卤、结晶、收盐等几大工序。1941年,新四军开辟盐田,在场区试铺了两份八卦滩。八卦滩,系仿我国古代八卦阵图铺筑而成,在1941年当年就产盐近2000担。六十年代,盐场对旧式八卦滩进行全面技术升级,1997年海盐产量最高峰达20万吨。
近年来,新滩盐场作为海兴控股集团重要板块,在服务地方经济、黄海新区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新滩盐场赓续伟大抗战精神以及新四军革命精神,以集团“基础管理提升年”“产业转型突破年”三年行动为统领,秉持“全力服务集团项目建设,推进产业实体化转型发展”的经营理念,以昂扬斗志扛起服务新区的重大使命,积极推动资源整合与产业结构调整,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,助力百年盐场在黄海之滨完成由“传统产能”向“现代服务”的惊艳一跃。高擎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炬,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、锐不可当的奋斗姿态、攻坚克难的无畏勇气,奋力谱写助力集团高质量发展的“红色答卷”!
